华图公务员

最强公务员面试经验:面试成绩89分,高手2万多字“面试经”(6)

 摘要:哈哈,随手一编,是不是这几个问题还挺尖锐挺难得~~~果真当出题人的感觉比答题人爽多了,哈哈。 回归题目,这道题的解析并非意在反模板,而在于拓宽大家的思路,让大家知晓综合分析的答法很多,不用拘泥于典型模板

  哈哈,随手一编,是不是这几个问题还挺尖锐挺难得~~~果真当出题人的感觉比答题人爽多了,哈哈。

  回归题目,这道题的解析并非意在反模板,而在于拓宽大家的思路,让大家知晓综合分析的答法很多,不用拘泥于典型模板,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我们搞一个立体解析,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思维:

  (一)纵向解析——就题论题

  这道题目就题论题每个人都有话说,因为,我们很可能就是那个“我行我塑”的人。为什么会这样,从自身就能找到很多原因:

  1、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出门购物还不能做到有意识的拿着环保袋;手提环保袋出门也比较不方便,很多时候并不是专程购物。

  2、塑料袋收费低廉,现在很多人并不在乎这点钱,更何况菜市场或者绝大部分小商店是不收费的,所以这个价格成本并不能影响到我们的选择或倒逼提升我们的环保意识。

  3、作为一个生活中使用频次很高的物品,塑料袋因其价格低廉、随处都有而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并没有有相同特性的同类物品出现供我们选择。

  这就是作为一个普通民众为什么经常使用塑料袋的原因,那因此推出的政府、社会、商户的原因是:

  1、塑料袋收费并没有全面普及,限塑令实施多年,绝大部分小商贩依然是免费提供塑料袋,因为其购买成本太过低廉;

  2、收费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起不到它想达成的作用:随着收入的提升,大部分民众已经不太在意其收费与否,反倒成为大型超市等企业赚取差价的政策工具;

  3、塑料袋生产的源头自始至终没有得到相应的整治:准入门槛低,生产成本低廉,致使销售价格也非常低廉;

  4、可降解塑料、纸质袋等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市场上缺乏合适的替代品。

  整治思路:

  最严环保法已经出台,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严格环保标准,征收高额罚金,来提升企业经营的环保成本,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引入最严环保法这个小素材,一是提升我们论证的说服力,二是显摆下自己的时政积累加点分)塑料袋不腐不化,是难以降解的强污染物,也是密布于整个社会的大污染源,我们应从其源头出发,提升塑料袋的环保成本。

  具体来说,我们应严格控制塑料袋生产企业的准入标准和产品标准,塑料袋生产属于低端制造业,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引导和限制其产业发展,并可考虑通过对生产产家征收一定额度的环保税来强行提升其市场价格,已达到整个市场不会再有商家免费提供或者以极低的价格提供塑料袋的目的,从而通过价格调整达到倒逼环保意识提升的目的。

  同时,还要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支持可降解塑料或其他环保替代物的发展,并尝试给予相应补贴降低其市场价格,以做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代替普通塑料袋。

  各商场超市也可以尝试推行环保袋租赁制度,切实做到既能方便民众生活,又能节省费用、降低塑料袋的使用频次。

  (二)横向解析——思维发散

  限塑令效果不佳原因:

  1、落实不力:生产源头没有得到限制;对不执行塑料袋有偿提供的商户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

  2、没有贯彻科学管理思维:限塑是一个长期工程,要常抓不懈,还要根据社会环境和民众意识的改变对政策及时作出调整。但限塑令推行多年,期间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连塑料袋的有偿使用的政策和价格都没有改变。这表明我们的政策灵活性、科学性不足,这样的施行方式难以完成这么一个宏大且艰巨的工程。

  3、对塑料袋普及的利益根基触动较少:塑料袋及其低廉的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长期没有得到改变;可替代性物品又长期得不到广泛推广;这两项利益根基触动不足,导致限塑难以推进。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宏大的工程必须要有高屋建瓴的科学思想作指导,要能够抓住、敢于抓住牛鼻子,还要狠抓落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行新政策予以修补调整。

  这又不禁让我想到精准扶贫这一浩大工程,从某种方面来说是现阶段“限塑令”的升级版:一个是环保,一个是民生;都需要较长时间去完成,其任务目标都很艰巨。但不同的是,精准扶贫政策在制定前就注重各地实际情况,注重调研走访,由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上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下有各村各样的具体执行措施,还有一户一档的落实和监督体系。精准扶贫目前取得的巨大成绩值得“限塑”工作去借鉴和学习。

  因此,对比该两项政策,我们在推行和实施一项政策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前期政策制定要多调研走访,听取各方利益体的意见建议,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注重政策的前瞻性;

  2、推行期间要常抓落实跟进,进行有效监督,及时搜集推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以上两种答法,纵向是中规中矩的原因——对策;后者是转换思维,从限塑令的失败和精准扶贫的成功两者对比得出的感悟。

  纵向是常规答法,其优势是有思维框架来引导,就题论题总能拿出些原因分析和对策,弊端则是易雷同,原因、对策不够深刻全面细致的话不好拿高分;后一种答法偏分析,掌握不好易跑题,易言之无物。掌握好后很好用,站位较高,分析深刻,高大上。尤其是素材转换百试百灵,将“限塑令”转换为精准扶贫,把题目中不熟悉的内容转换为已熟练掌握的热点素材,既通过素材案例丰富了论证,又向考官考官暗示了你的时政素养,更关键的是——你熟悉的东西说着顺溜,嘴边的话也能节省思考时间,这就是小哥引以为傲的素材转换大法。

  再回到这道题目来,“限塑令”和精准扶贫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为什么能扯到一起?因为小哥熟悉精准扶贫这个素材,答题时就会快速寻找题目跟我熟悉素材的相同点,有意识地往熟悉的领域上去扯。“限塑令”失败了,只有法令目标却没有科学细化地配套手段——精准扶贫阶段性成功了,有目标有考核有手段,那“限塑令”就可以向精准扶贫学习,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桥”!最后推出我们做一项工作需要注意些什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