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中的言语理解题目,分为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两大部分,很多人,尤其是理工科毕业生, 更是为之抓狂,而选词填空又是难中之难,总觉得出题人是在刁难自己,各种选项、各种近义词, 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感觉都一个模样,分不清张三李四王五。 大家到处寻求速成技、秒杀技等武功绝学,试图走捷径、一招制胜,包括我在内,10 年毕业开 始,也是在不断寻求选词填空的破题之道。在探寻之路上,用过所谓“大神”的字典大法背成语, 也学习过无数“大神”总结的近义词辨析,甚至萌生过背现代汉语词典的想法,但每次看不到五分 钟就有种睡过去的感觉,看来看去,感觉近义词都长一个德行,越看越糊涂,本来能分得清楚的, 到最后也成了一锅粥,实在是收效甚微。 言归正传,我把 10 年以来的国考、山东省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颠过来倒过去做了不下 10 遍, 最终发现,其实是有诀窍的,“感性”的难题其实也可以用“理性”的思维来破解,是有“秒杀技” 的。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是比较抵触“秒杀”这类叫法的,因为任何所谓的“速成”、“秒杀”都是 以一定的语感为基础的,而语感的训练离不开大量的练习,也就是“题海战术”。说到这里,估计 有人要打我,还有一周不到就国考,你竟然跟我说“题海战术”!且听我细细道来。 “题海战术”并非机械的重复“做题、对答案、看解析,继续做题、对答案、看解析„„”这 样的恶性循环,而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法。到现在为止,相信大家都已经复习的很充分,做了很 多套国考真题,有心人可能也整理了很厚的错题本(我以前就是这么干的),下面,我就把方法跟 大家分享,大家不必再做新题,拿出自己之前做过的题目,一一对号入座。 一、抓准“题眼”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这里,题眼就是破解题目的“金钥匙”。什么是“题眼”呢?“题 眼”就是在空格前后文中,能与选项前后呼应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找到了“题眼”,可以直接秒杀 其它选项。拿一道例题来说: 【2014 年国考】心理学家根据临床观察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抑郁症”是属于假性抑郁 症,一般人的情绪变化有一定____,通常是短期的,人们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 卫功能,就能恢复心绪平稳。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突发性 B. 周期性 C. 时限性 D. 反复性 解析:看到标注的“短期”这个词了吗?这个就是题眼,与之对应的就是“时限性”。觉得题 太老了(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国考题越来越难,越早的越简单)?再来一道最新的。 【2016 年国考第 24 题】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通过保护产权形成____,“ 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使全社会创新活力____,创新成果涌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吸引 释放 B.刺激 膨胀 C.激励 迸发 D.促进 凸显 解析:看到标注的“题眼”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家体会一下“火上浇油”是什么状况?火冒三丈啊!呼呼作响啊!A 项“释放”和 D 项“凸显”是不是太弱了?弱爆了!只能从 B 和 C 中选择。再看后面“涌流”,“涌”和“迸”是前后呼应的,而且“迸”更能体现出“火上浇 油”的那种状态。 二、感情色彩 作为一个文字片段,作者在撰写的时候,比如是透露着自己的观点的,而这个观点在无形中又 会透漏着作者的感情色彩,是支持还是反对,是赞扬还是批评等等。在选词填空题中可能体现的没 有那么淋漓尽致,但可以作为快速排除选项的辅助手段。 【2016 年国考第 29 题】资源为国家所有,资源开发不应成为暴利行业,可以大幅提高修复基 金,生态补偿基金额度,作为____,让有能力、有资质、负责任的企业成为开发主体,使其成为 未来矿产开发的方向。与此同时、建立矿山生态终身追责机制、严厉打击私挖滥采,让____者得 不偿失,这样才能保障矿山资源的有序开发。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门槛 杀鸡取卵 B.标杆 寅吃卯粮 C.壁垒 唯利是图 D.标准 暴殄天物 解析:标注的“可以„„,作为„„”,可以看出,“作为”后面填的词语,作者是支持的, 至少不是反对。而 C 项的“壁垒”,大家想想我们经常说的“贸易壁垒”,这是一个不太好的词汇, 因此不能选。到这里,有的人通过“语感”,可能就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A 了。“语感”是一个比较 模糊的概念,我们还是“理性”的去分析后面的选项。B 项的“标杆”,这个词太好啦,好的有点 不能接受,大家想想经常说的“树立标杆”,这是一种“榜样”,在一个行业,榜样、模范最好只 有其一不能有其二,显然与作者的意思不相符。通过感情色彩,我们就排除了两个选项,二选一, 是不是选对概率更大一些呢?再看 D 项,“暴殄天物”这个词,我们不去细究词典上的意思了,考 试的时候碰到不认识的成语我们也不可能查词典,只能“望文生义”,拆开看这个成语,“天物” 怎么理解呢?我理解,至少说的是比较稀缺的资源,甚至是奇珍异宝,矿山能称得上“天物”吗? 显然不能,因此锁定 A 项。 三、去同存异 顾名思义,“去同存异”就是把选项中相同的语素去掉,留下不同的语素,留下的可能是单个 字、词,然后辨析留下语素的细微差别锁定正确选项。这个办法比较费时费力,但又是最实用,也 最常用的办法。国考的出题者们,都不是善良的“海螺姑娘”,不会那么轻易的让我们通过题眼、 感情色彩就选出答案,必须要折磨得抓狂,题目出的才算有水平。通过例题,我们来看看有多变态, 先上个“前菜”开开胃。 【2015 年国考第 30 题】作为全国最高的货币管理机构,央行独具优势,颇有“惯看秋月春风”的____,由此而一展“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定力”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一旦说到 “精准发力”,央行究竟是为了稳定预期,还是真的自信能“精确打击”,倒是值得____一番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度 琢磨 B.气概 捉摸 C.气质 期待 D.气派 商榷 解析:这道题算是比较仁慈的,只是第一个空需要“去同存异”。 “度”常见的是“大度”,“度量”; “概”常见的是男子汉气概、大无畏气概,说的是正直、豪迈之气; “质”指的是品质、内涵,打扮的很时髦了、谈吐很优雅了等等,常说“那个人很有气质” “派”常指很有派头,建筑物、装潢很气派。 语感强烈的话,很明显能感觉出来的是 B、C 和 D 项不合适,锁定 A 答案。当然,可能有的朋 友语感没有那么强烈,感觉 A 和 B 不太好区分,那就再看第二空进一步确定。“捉摸”一次,我们 常说“捉摸不定”,也就是定不下来的意思,有点无端揣测、消极的意思,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确 的感情倾向,所以 B 项不合适。 这道“前菜”感觉如何?是不是还比较简单?下面开始上“主菜”。 【2015 年国考第 24 题】对于家长们来说,能够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亲身____到孩子的进步,是一次难得的亲子活动经历。同时,他们也可以在训练营中受到____,得到一些教育的 灵感。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感触 启示 B.感悟 启蒙 C.感受 启发 D.感觉 启迪 解析:考场上面看到这道题,有没有要放弃的冲动?如果没有,那你很有勇气!如果有,敢 于放弃,那你很果断!我们来细细琢磨一下这道题目。 先看第一空。“触”我们常说触景生情,或者感触很深,语气比较重,用来搭配“进步”显然 不合适;“悟”我们常说悟出一个道理、悟出人生哲理,能说悟出进步吗?显然也不合适,排除 A 和 B 项。 再看第二空。C 和 D 项,语感强烈,直接通过“亲身感受”就能锁定 C 项,我们来理性分析 一下看看。“迪”常见的是启迪后人,什么意思呢?给后人留些建议、方法、经验,让后人有所参 照,“家长受到启迪显然不合适”。“发”常见的是从„„中得到启发,用在这里正合适。 四、对应原文 有的时候,选项的细微差别要先读懂原文,分析选项差异,把选项带入,再通过文段的意思来 细细品味、一一甄别。 【2015 年第 29 题】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验收,其中有 30%以上的成果被鉴定 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____的是,这些成果中只有极少一部分 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大部分成果只能“沉睡”在实验室和书斋中,高校科技研究成果推广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悲 难以为继 B.遗憾 步履维艰 C.可惜 寸步难行 D.无奈 一筹莫展 解析:从第二空入手。 “难以为继”重点在“继”,继续的意思,难以为继就是无法继续下去的意思。原文中只说了 现在只有极少部分转化,没有说以后是否继续下去,A 项不妥。 “寸步难行”从字面理解就是一步都走不动,“一筹莫展”指的是没有一点办法,没法推行, 文中说的是有部分转化,转化率不高,只能说办法不高明,也是有办法、能走动的,C、D 项不妥 五、语意轻重 片段阅读经常会有晦涩难懂的文段,选词填空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很少在文段的理解上出难题, 因此文段的字里行间,其实我们是能感受出作者的倾向性和意图的,也能感觉出语气轻重之分,有 时候凭这种感觉,也可以对选项进行甄别。 【2016 年国考第 30 题】关于枕头,现代人比前人的认识和经验都要多得多,但是人们记得最____的话,却是古人说的“高枕无忧”,现在被____最多的,恰恰也是这句话,“高枕”被认为 是颈椎问题的诱因之一。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深刻 指责 B.清楚 批评 C.牢固 谴责 D.广泛 批判 解析:我们先来看第二个空。 指责和谴责,去掉“责”。“指”说的是指出,也就是指出并责备,“谴”是一个很书面、庄重 的词汇,想想外交部,强烈“谴责”和严正抗议,明白了吧?所以谴责是不能选的,排除 C 项。 批评和批判,去掉“批”。“判”,我们常说的是审判、宣判,也是一个很严重的词汇,用在这 里不合适,“评”相对更恰当一些,排除 D 项。 “指责”和“批评”,“指责”语气稍重一些,但不是那么明显,再看第一个空。 “深刻”和“清楚”,差别还是蛮大的,“深刻”的语气要重很多,从最后一句“诱因”+“之 一”,而没有用“罪魁祸首”,可见,“高枕”没有那么可怕,谈不上“深刻”那么重,A 项不妥。 我个人觉得选词填空并非文科生的专利,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捉摸不定,还是可以理性分 析的。还有近一周国考,重新大量做题不太现实,背成语、背近义词辨析也来不及了,还是掌握做 题方法和技巧是最现实的。 个人觉得这个时候,回顾错题、研究往年国考真题比较有意义,按照前面的方法,对号入座, 仔细研究研究真题有哪些出题点、陷阱在哪里,应该会在短期内有所提高。 希望这篇分享能让即将上战场的考友们有所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