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大神教你如何考公务员(2)

 摘要:第二轮时长3周,重点提高阶段,提升我第一轮复习中比较薄弱的地方;重点提升部分是通过第一轮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这一阶段主要学习方法是听视频+做题相结合,视频的话也是重点提高班或者高分班视频,相比来说课时

  第二轮时长3周,重点提高阶段,提升我第一轮复习中比较薄弱的地方;重点提升部分是通过第一轮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这一阶段主要学习方法是听视频+做题相结合,视频的话也是重点提高班或者高分班视频,相比来说课时短了不少,做题量增加,把重要的知识点认真学习一遍,掌握做题技巧与方法,并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巩固。

  第三轮时长1周,纠错阶段,我有一个错题本,在头两轮复习过程中做错的和不会的典型例题我都记录了下来,错题后面对应的都是考点,因此通过错题纠正以及练习同类题目的办法,把薄弱的考点彻底掌握。

  第四轮时长2周,冲刺阶段,1到2天一套真题掐表训练。这个基本就是1天按照考试时间掐表做真题,然后晚上纠错,直到考前。

  下面是我复习时的用的工具和一些技巧,亲身体验:

  1、准备一个笔记本,一个错题本。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心得,错题本记录做错的典型例题。

  2、用做题软件做题,电脑软件我推荐品智教育(收费,但价格不高,每科30元),更新速度快,题量非常全。历年各地的真题模拟题都有,而且分类 详尽。我第一阶段做题都是在软件上面做,好处是比买纸质的便宜,而且有错题记录、计时功能,效率还是不错的,缺点是跟纸质的毕竟感觉不同,不利于培养感觉,所以冲刺阶段我就不用这个了。手机软件我推荐91--up,好用而又免费,可以充分利用边角时间。

  3、比较好的辅导教材:常规的就不说了,我说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行测的有微魔块(就是魔块,没有写错)系列书籍,是分类的,包括常识、数量关 系、资料分析之类的,都是口袋书,随时拿出来翻翻。数量关系我特别推荐沈栋的《数学运算微模块》,申论有张小龙的申论80分系列。

  4、直播和QQ群。考公期间,晚上有很多的免费培训课程,一些上岸前辈和老师会讲课和分享经验,引领你学习,你也可以直接把你的问题提出来,会得到专业的回答。

  5、很重要的一点,经常逛论坛!当然不是瞎逛,论坛上的最新资讯、考公经验、做题技巧等资料非常丰富,还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考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多接触新鲜讯息,对于刺激大脑,激发活力也有帮助。当然,要控制时间,注意别灌太多水。

  二、行测心得

  1、常识—零敲碎打勤积累

  常识都是琐碎的记忆性的知识,而且政史地经法理化生医农等等无所不包,确实让人头疼,考了这么多次,我常识的准确率始终是在5-7成徘徊,也就 是正常能够答对10-15道题。以前尝试过考前突击来看,效果不明显,很多时候你头几天突击看的压根就没考,让人很泄气。但是常识二十道题目,不能只吃老底。我的措施是零碎时间看+考前几天突击,在论坛上有很多常识的总结资料贴,我放到手机里面休息的时候看一看,每天可能总共也看不超过二十分钟,看的时候我没有刻意去记,太多了也不可能都记住,就当十万个为什么来看了,零敲碎打的记住一些,这样没有占用大块时间,也能大致的看不少,追求的是广度,不是深 度,看得越多,遇到考点的概率就越大,考试都是选择题,有一个选项能有点印象就有可能帮助你排除一个错误选项。同时考前一天我也会集中突击看看,把能找到的常识资料都浏览一遍。

  同时,常识知识虽然碎,但是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对河南卷来说,热点时政、党史一般是必考的,例如嫦娥升空、十八大会议、基本政策、我党历史事件的时间排序,我每次考试都会遇到,频率极高,所以,时间不够的话,起码应该多关注新闻和了解一下我党历史。总之,这一块大家都差不多水平,你多做对一道就 比别人多拿一道题的分数。

  2、阅读理解—端正认识,提高重视

  阅读理解题型很多,包括选词填空、字音字形、主旨概括、意图判断、细节判断、态度观点、歧义错句、词句理解、标题选择、词句排序等等,一般会从中选择几种题型来考,题目差不多有35-40道题,题目数量多,阅读量大,分值比重比较高,但是实际上来说,似乎阅读理解并没有像数量关系一样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同志认为这个题型不难,因为从小学语文开始都做过这类题目;或者认为练来练去正确率都提升不上去,因此就把备考重心转移了。

  这样想的话,很可惜就会失去很好的一个提升竞争力的机会。

  事实上,阅读理解是可以通过学习进行提升的,我裸考的时候一般来讲阅读理解会错10题左右,也就是75%的准确率,这也是我看到很多同志估分时 候的错题数目,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准备之后,正确率到了85%以上,基本没有错到过5道题以上,一般是错3-5道题,而且稳定在这个水平。提升正确率的同 时,另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节约做题时间,我把做阅读理解的时间从35分钟左右缩短到了25-30分钟,行测中时间的重要性应该说不言而喻。这里面,除了我本身有一点语言功底以外,心理上的重视以及掌握相关做题技巧才是关键。因此,除非你已经有八成的正确率,否则千万不要因为觉得简单或者提升空间不大而放弃 复习阅读理解。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复习,这个在那些视频或者教材上都有论述,针对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做题方法,例如我原来比较讨厌的排序题,给出一段话的首尾,中间的五六句话打乱,然后选择正确顺序,这种题型耗费时间而且难度系数比较高,针对这种题,一个快速且有效的办法就是找连接词或者代词,“但”“而且” “这”“那”或者时间前后顺序等等,快速的找出两到三句的先后顺序,然后对比选项进行排除,一般能排除一到两个选项,剩下的两个选项,往往就是只有一两个句子的顺序有差异,这个时候再凭借前后语境和语感来选择。

  其他的题型也有不同办法,主旨概括主要是找关键词句,意图推断找带有目的的句子,标题选择找中心思想,等等,这些不一而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觉得舒适且有效的办法,并通过练习把正确率提高,同时尽力提升做题速度。

  3、数量关系—克服畏难心理

  数量关系曾经是我非常头疼的一块,也是很多和我一样的文科生畏惧的部分,我周围的同学,做行测的时候,数量关系只挑简单的做一做,甚至直接把这一块给放弃了,集中精力做好其他的题目,这样下来,15道题可能做对5-8道,50%左右的正确率。

  对于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合适:首先是分值大,数量关系一般是15-20道题目,据说一题一分左右,也就是差不多15分,每道题含金量很高;其次正因为数量关系普遍正确率都偏低,正是一个拉分的契机,数量关系只有会与不会两种,不会做只能靠猜,会做的话就能得分。数量关系做好了,多考两三分并不 难,对于这种淘汰性的考试,多数人的薄弱点,正应该是自己的强点。

  对于行测想考75分以上的同志,数量关系是绝对绝对不能放弃的。就如同高考[微博]时候的数学,文科生数学好的,往往都有优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数量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做过真题的都知道,其实数量关系两大类题目,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里面的知识点大部分是初中的,可能有一点高中的知识,换句话说只要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那么里面的知识点肯定是学过的,而且数量关系的运算非常简单,考的只是思路,多数题目是有技巧的,掌握技巧,可以在非 常短的时间内做出来。觉得难只不过因为多年没接触了,遇到一些特定的题型忘记了做法,同时考试时候时间也比较紧张。事实上,通过有计划的学习与训练,完全可以重新把知识拾起来。

  我本人数学也不好,从大一开始也没有数学课了。但是经过复习,数量关系基本能确保稳定在20分钟,80%的正确率,一般15道题错3题左右(1-2题不会做或者时间不够,还有1题往往是计算错误,悲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